有时候会冒出这种想法。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犯罪分子时,总是骂一句:“这坏人!” 然后对这些行为哪里错了,怎么管制大声发表意见。带着愤怒,而且非常吵闹。

可真正理解“犯罪者心理”的瞬间,是当我们自己站在那个位置时。 比如,没人不知道酒驾很糟糕,也没人不知道为什么糟糕。 就算是出事故的人,理智上也知道这一点。 就像常打人的人也明白“打人是不对的”这个道理一样。 

但是理智内心是两个领域。 

只有当事人才懂的内心世界

能真正理解酒驾者内心的人,只有曾经真实感受过那种诱惑的人。 “这点路没事吧。” “我现在清醒着呢,应该没问题。” 犯罪发生的那一瞬间的心情,其实不亲身经历也能想象。 但普通人因为本能地反感违法行为,根本懒得花精力去揣摩他们的心。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,做出坏事的人心里想什么,只有自己知道。 

往往要自己成了罪犯,或者差点成为罪犯时, 才会意识到:“原来人是这样变成罪犯的啊……” 一旦跨过那瞬间的界线,就会被社会贴上坏人的标签。 想想看,其实好人和罪犯之间的界限并没那么厚。 

重点是,理解他们的心,并不等于他们的行为就正当了。 

所以这个世界总是“观察者”在看“行为者”,去评判、去管控。

理解内心会模糊对正当性的判断

“双标”这个词也是这样来的。 当我自己成了行为者,就会完全理解行为背后的过程和感受。 但看别人做这事时,只是旁观,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心。 人们总是把这种“理解”跟“正当”混为一谈。 理解了内心 = 好像正当, 理解不了内心 = 好像不正当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我就想聊聊诈骗

对骗子来说,诈骗只是老练的生存策略

其实对骗子本人来说,他们更可能觉得 自己只是更懂得社会的隐秘运作方式,并且灵活运用而已, 而不是单纯认为自己在干坏事。 这是我在做博客时才慢慢意识到的。

一开始,我也有很美好的梦想。 “我要为孤独的少数群体提供优质的信息。” “我要做出公共机构网站都给不了的超棒UI, 让人们一有焦虑就先来这里,找到安心和帮助。” 我当时真的这么想过。 

可现实社会并不是按我梦想中的逻辑运转的。 根本没人会想:“啊,好孤单,搜搜博客吧?” 也没人想看文艺感满满的文章。 我的博客不是舞台上的华丽表演, 其实更像路边摊——必须想办法吸引目光才行。

越是看清人们的行为模式,看清“社会的算法”, 我的行为就越像普通博主了。 一边想着“唉,原来只能这样啊”, 一边给自己合理化。 如果有人问我:“为什么贴广告啊?” “为什么写这种热门话题啊?” 我大概会回答:“没办法啊,就是这样。” 

我的行为不算骗人,所以我没变成骗子。 但当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对社会理解更深后的老练策略时, 诈骗也就很容易发生了。 

把对方的行为困在我的策略里

自从有了这种体会,我开始“理解”骗子的行为和心态了。 

说话本身其实就是一种“引导对方反应的工具”。 比如我开口说: 

“今天天气真不错吧?”

对方的世界瞬间就被困在“回答天气”的氛围里了。 他几乎只能回答类似“是啊,今天凉快了呢”。 从某种角度说,这就是我引导出的特定行为。 

所以,能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并让他们去做, 就是普通的营销策略。 而当它建立在谎言上,就是诈骗的本质机制。 因为我能预判他们的行为, 并创造一个他们不得不按我设想行动的情境。 

有人分不清我心里的谎言和真相。 这就是诈骗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