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「被动地」诞生。人类不是那种可以灵魂出窍,预先设计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,然后再次进入肉体,「砰!」地一声降临世间的存在。我们已经是被设计好的状态,这个状态本身就是「我」。
这个话题常常引向自由意志的问题。人类所做的选择中,真的存在那种纯粹地、由自己主导的决定吗?例如,如果我下定决心:「我要成为一个好人!」并去帮助他人,那真的是我自己的意志吗?还是说,连做出这个决心的背景,都只是我基因和环境的产物?一旦开始提出这类问题,就没完没了。
抑郁症也一样。没有人「选择」变得抑郁。当然,就我而言,当我完全沉浸在抑郁状态中时,反而会感受到一种奇特的舒适。但即使这种倾向,也不是我自己造成的。不如说,我「是被迫承受了以这种倾向诞生的命运」。
最让人类感到恐惧的,是「我没有选择,却不得不承受的痛苦」。这类痛苦中,有因为与某人错误地建立,或不得不建立的关系中遭受的暴力,也有贫困等多种情况。但今天,我想谈谈外貌。
外貌是让人感到畏缩的几乎首要因素。但这并不仅仅是因为「长得好看或不好看」。外貌成为痛苦核心议题的关键在于,外貌本身所具有的「特质」与本人实际性格的和谐程度,以及它在社会中能多么自然舒适地融入。
例如,即使外貌不佳,如果那张脸上带着一丝幽默感,并且本人也确实喜欢逗周围的人笑,那么这个外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。仅仅因为不符合美的标准,并不一定会给生活带来不便。
问题在于人们会从外貌中获得印象,并根据这些印象来对待他人。当我想要的待遇与外貌所产生的印象之间开始出现差距时,那一刻,外貌就成为了一个障碍因素。即使说同样的话,根据拥有何种外貌,有时会听到「这个人不知怎的让人觉得值得信赖!」,有时则会听到「不太可靠……」。如果自己是被怀疑的一方,那种情况虽然很委屈,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,因外貌而导致行为意义被不同理解的情况非常普遍。
「不应以外貌判断人」这句话是对的。但实际上,人们并非「刻意」去判断。他们只是根据本能的审美感获得某种印象,而这种印象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反应。看到美丽的花说「哇,真漂亮!」这怎么能算判断呢?说「太漂亮了,我想和花一起拍张照!」这又怎么能算判断呢?
打个比方,有些空间更适合红色,有些地方三角形会更自然。在那些地方强行涂上蓝色或放入方形,却期望人们的感官能「同样地」接受,这在现实中可能很难。
「我长成这样,但请不要用我的外貌来定义我」是人类理所当然可以提出的正当请求。然而,只要是具有形体的存在,并且作为通过「眼睛」这一感官器官相互识别的动物,就很难完全摆脱外貌的束缚。
大多数人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外貌。「我长得丑」这句话,更多的是在受到伤害之前,一种先发制人的自我防御表达,而不是元认知或冷静的自我认知。
一般来说,人们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,不明原因地喜欢上某人,也莫名其妙地被拒绝。有时会经历双向的爱,却不知道自己的外貌在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。在自己维系的人际关系中,也不知道自己的外貌占据了多大份额,就这样建立感情,维系关系地生活着。健康的普通人就是这样生活着,不明所以。
但是,当对外貌的感知开始敏锐地觉醒时,外貌就成为了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议题。就像我说的,抑郁不是变傻,而是变得太聪明了。
原本会随随便便忽略过去的事情,眼睛变得异常清晰,开始如实地认识现实。那就是抑郁。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糟糕,但一旦那种感觉被唤醒,就无法回头了。没有什么比已经知道的事情再假装不知道更难的了。所以一旦陷入抑郁,就很难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