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父亲从医院回来,医生抛出一个像警告一样的词——“糖尿病”,我们全家就给每个人都买了血糖仪。但他依旧坚称自己不是糖尿病患者:“我的血糖十年来一直这样。” 可医生不会无缘无故给他开二甲双胍。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是 6.2%,医学上算是前期糖尿病。而我很尊敬的一位医生曾说过,6.3% 基本就等同于糖尿病了。更何况他在医院空腹血糖 130 mg/dL,所以不管叫糖尿病还是前期糖尿病,最好按糖尿病来管理。我几乎可以肯定医生心里也是这么想的,尤其考虑到他还有高血压和高血脂。
妈妈的血糖更接近前期糖尿病的低限。因为她有视网膜问题,血管健康对她来说非常关键。所以我也给她买了血糖仪,还留了一台给自己,方便随时监测。
为什么血糖试纸这么贵?
买血糖仪时,通常会带一些试纸。但这些试纸用完就得单独买,就像打印机和墨盒:机器便宜,耗材贵。血糖试纸就是典型的“耗材”。每天都要测的话,开销很快就上来了。
血糖试纸几乎从不兼容其他品牌。 实际上,必须使用与血糖仪同品牌的试纸,不可能在 A 品牌血糖仪上用 B 品牌试纸。(不是广告,真的。)我用的是保宁的血糖仪,试纸在网上买,比其他品牌便宜将近一半。
家用测血糖时常见的疑问
在家测血糖,最常出现的两个问题是:“为什么每次数值都不同?”以及“为什么空腹血糖这么高?” 空腹血糖值得单独写一篇,这里先讲第一个问题。
为什么每次测血糖的数值都不一样?
父母最开始怀疑血糖仪,就是因为这个。通常血糖值正常时没人质疑,但一旦数值比预期高,他们就会说:“嗯,这不准吧”,然后重新测。有时,砰!数值直接低了 10 到 20 mg/dL。于是反应就是:
"这仪器不靠谱啊!"
实际上,血糖仪和试纸本身就有误差范围,而且很多因素会影响结果。
- 手指上有水分、护手霜或食物残留都会干扰测量。
- 为了挤血而用力按摩手指,会轻微改变血液成分,导致读数偏差。
- 血糖本身在一天中波动:饭后、运动后,甚至情绪和压力都能影响血糖。
"可我明明在同样条件下立刻又测了一次啊!"
- (关键点)血糖仪普遍有 ±15% 的误差范围。试纸上的酶对湿度和温度敏感,如果血滴太小,结果就可能波动。
想彻底理解,就要看看血糖仪的工作原理。
血糖仪是怎么工作的?
原理比想象中简单。试纸前端有微小电极,当血滴接触时,葡萄糖和试纸上的酶发生反应,生成微弱电流。血糖仪测量这个电流并换算成血糖值。
问题在于,这个电流极其微弱。环境因素或血滴状态的微小差异都会影响结果。如果血滴太小或开始干涸,反应不完全,数值偏低;手上有水或乳液会混入物质,数值可能偏高或偏低;试纸暴露空气太久,酶活性下降,也会产生波动。
因此,哪怕只是几秒间隔、条件略有不同,也可能出现 10~20 mg/dL 的差距。这也是家用血糖仪无法完全和实验室检测一致的原因。
所以,居家测血糖要尽量统一条件:洗净并擦干双手,第一滴血擦掉,用第二滴测更稳;确认试纸在保质期内且保存得当;重点关注趋势而不是单次数值。
精确度有限,居家测血糖还有意义吗?
根据我的经验,血糖仪依然非常适合观察趋势。比如我和妈妈吃同样的饭后一起测,我的血糖低得多,说明耐糖性更好。偶尔我血糖高一点,做几分钟力量训练,很快就明显下降。单次数值未必精确,但规律性测量的曲线非常有参考价值。
测血糖的一个核心意义,是让人产生健康意识。有些人平时随意吃,到体检才发现空腹血糖高,还在否认。为什么?因为一旦开始关注健康,各种担忧就冒出来,不看就觉得没事。但当看到自己的血糖数字,意识自然就来了。
那一刻,面包或年糕不再是美食,而是“碳水化合物”;冰可乐仿佛只剩下果糖糖浆的味道。这种冲击会让你无法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。
别为单次结果紧张,关键是养成测量习惯,长期观察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