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用一个稍微有点“刺激”的说法来开篇。外貌,在某种程度上,它是一种公共资源。比如说“亲吻”吧。要想和某人亲吻,你和那个人的关系必须足够特殊。你不能随便和谁都亲吻。所以,亲吻不是公共资源。它是一种只在特定关系中被允许的、深受关系影响的非常特殊的行为。

但外貌就不同了,任何人都可以通过“视线”这个媒介来“消费”它。我一出门,不管我愿不愿意,我的样子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其他人看到。这个事实赋予了外貌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。它是不受关系限制,所有人都可以观察和消费的,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唯一具有公共资源属性的部分,那就是外貌。所以,如果因为讨厌别人的目光而选择不出门,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是非常合乎逻辑的行为

那么,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,外貌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机制,最终会变成一种让人沮丧、郁闷的东西。

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审美感。这是一种能区分什么是美、什么不美,并根据线条、颜色及其排列来判断的感觉。这里面固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,但 분명存在一种以高概率被很多人共同感受到的美。例如,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通红的天空很美,但大多数人大概会觉得万里无云的蓝天很漂亮吧。

这种美,不仅仅是“长成什么样子的外貌就是美的”这种平面化的概念,而是在“这样位置、这样情境下的人,拥有这样一种能产生某种印象的外貌时最美”这样相当立体地被认知。比如,对于“一个男同学走近在街上哭泣的女同学,询问她是否还好”的故事,为了让它显得美丽,那个男生的外貌标准,和“一位老大爷走近在街上哭泣的女同学,和她搭话”的故事,为了让它显得美丽,那位老大爷的外貌标准是不同的。虽然这是一个有点极端的例子。为了让这种情境最戏剧性地触动观察者,故事中的人物外貌应该如何如何,在很多人心中存在一个相当普遍的标准。

这种立体化地对外貌考虑最多的人,就是那些在电视剧或电影中选角的导演和制片人。即使是说同样的台词,如果那个场景本身不美,又怎能打动人心呢?他们选择的,就是拥有最能营造这种美感的外貌和气场的人。

我们因外貌而感到的沮丧,正是来源于此。我们不是演员,不是歌手,甚至不是政治家,但我们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故事,我们害怕的是,我们的故事会不会因为我的外貌而错失了变得更美的机会。在恋爱中,我只希望浪漫地去爱就好,不希望突然出现一个故事,比如我的大额头不小心露出来,把对方吓一跳;偶尔流下的眼泪,希望它能像浓缩了过往所有情感的美丽精华一样,而不是一副无法控制情绪“哭得稀里哗啦”的样子;带着善意说出的话,希望人们能把我当成好人,关系变得更加友好美好,而不是被当作某个普普通通的“路人甲”的瞎掺和或多管闲事。就是这种担忧。

我呼吸般经历着的我的人生故事,却因为我的外貌无法按我期望的方向完成的现实,这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和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