饿着肚子的人会被食物吸引,吃饱的人则会把食物推开。吸引力从来都不是绝对的。重要的只是那个东西,或者那个人,是不是处于“被需要的状态”。一切都是关系的问题。
所以,我没法“当下”、“在我身边”展现我的魅力(吸引力),这并不意味着“我”就没有价值。因为就像前面说的,某个事物的实用价值最终产生于饥饿与提供之间的关系,它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。所以,我必须不断地发掘自己能提供什么,并且持续寻找对我的服务求之若渴的人。这是为了建立彼此都能增值的关系。
“持续行动”这个建议象征的正是这一点。它不是强迫你起来消耗卡路里、燃烧脂肪,也不是让你赚钱来满足社会价值。我不知道大家使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,但这句话本身纯粹的核心含义是,不断地稍微改变一下周围的环境,去找到一个让你稍微不那么不舒服,稍微更有自信的“点”。每个人都有一个点,他们的关系与环境会变得相当有建设性,每个人都如此。
比如我的腿卡在某个缝隙里很痛。如果我能从中脱身,就不会再痛了。但如果我只是蜷缩在那里,说着“没力气动了”或者“不知道办法”,那么我就只能勉强压制住时不时冒出来的焦虑——很多人借助镇静剂之类的药物来度过那一刻——最终,我与环境之间的“关系”永远不会改变。那样下去,身体和心灵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害。
哪怕是笨拙地、难看地爬着,也没关系,只要一点点地改变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,我的内心最终也会找到更舒服的时刻。改变环境的过程(爬出来挣脱的过程)本身绝不优雅,也绝不令人愉快。
复杂回路创造简单功能
人是很难改变的。一个人的说话方式、行为、表达方式——所有这些都是由这个人内在的回路非常精巧地交织而成的。所以,即使是长相相似的人,说话方式也都不一样。有的人说话听起来有决断力、有魅力,或者有点强迫性…;有的人则显得有些没主见。但这绝不是表面现象。形成这种印象的背后,也就是每个人身体内部构建的神经回路都是不同的。这些回路的形态,流经这些回路的信号强度,全部都不同。我眼中看到的某个人的一个小小特点,其实是这个人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神经回路的产物。
要改变某个“小特点”,就必须彻底调整让它得以产生的整个内在。比如说,如果有人经常说“你这孩子怎么这样?”即使你因为不喜欢听而说“别说了!”,那也只是暂时抑制住这句话,而导致这句话必然产生的所有其他思维方式都还在。就像一个结构上必然漏雨的屋顶,即使你用木板修补,雨水滴落还是会再次导致渗漏一样,除非结构本身改变,否则作为结构结果的现象是会反复出现的。
让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人说女性化的语言,或者让一个爱干净的人变得邋遢,他们会感到非常别扭,对吧?那正是因为允许那种说话方式或态度的回路本身,在他们内在还没有构成。如果内在不变而只改变外在,就会产生内外不一致,从而变得不自然。一切最终都会回到它自然的位置。
所有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最终都可以称之为环境。这个人有这样的特点,那么这个人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环境。所以,如果你的现状让你痛苦,那么除非你要进行一次大改造,重新构建你内心的回路,让它完全不同地解释外部刺激,否则改变环境来重新构建你与世界的关系,可能会非常有帮助,非常非常大。